教育與訓練常常被混在一起,其實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,兩者都是期望經由教育或訓練,提升能力,能力認真的檢視一下,也有不同的層次,一種是知道怎麼作(know what) ,由「不會」做進步到「會」做,再進一步是知道如何做(know how),由「會」做進步到「熟」練,更進一步是知道為什麼這麼作(know why),由「熟練」進步到「精通」,更上一層是知道如此做的前因後果(care why),最強的能力就是融會貫通後的創新(creative),訓練的目標在開始的know what 與know how,教育的內容則著重於後面三種能力的提升。

在變化快速的今日,我們常常需要不斷地在學習各種事物或技能,電腦應用技術已經根本改變了就業型態,自動櫃員機取代了銀行行員的基礎工作,網路下單逼退了券商號子裡的營業員,這代表某些就業的門檻,「不會」就沒有機會,公司也同樣面臨變局,企業e化的潮流變成生存的必要條件時,也是必要誠實面對;沒有人接觸到一件新的事物時天生就會的,所以必定是從「不會」的階段開始,透過學習,於是我們知道了基本的技巧與程序,於是學「會」了這件事。「會」的標準其實很籠統,只要一件事情做得出來就應該算是「會」,生產線上的標準作業程序,就是要讓生產的效率與品質不只停留在「會」的層次,企業競爭講求的是品質的優劣與服務過程的高下之分,並非「會」就好,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,價值就再與別人不同的那一點點,比別人差一點就屈居於劣勢。因此,能力光是停留在「會」的階段,顯然不足以在職場競爭中留存下來。

日常生活中一般技能,可以沒有效率,品質也可以不必太講究,只要覺得自在就可以,當然有「品味」的人會追求更進一步的細緻與精確,在那裡他們得到另外一種層次的滿足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都有人有更深一層的追求;學「會」了一件事物之後,透過重覆的操作與練習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可以進步到把這件事做得很有效率(快)、做得(品質)很好,便達到「熟」練的程度。也就是說在能力上達到「熟」的層次,此時他能夠在效率與品質這兩方面,同時達到一定水準,對事物的運作與執行得心應手。能力到達這個等級時,大抵能在既有的工作崗位上,表現得稱職。 能力到達這種層次,可以說訓練的目的已經達到,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由 know what 已經進步到know how,但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達到「熟」的程度之後,如果缺乏洞察的能力,便會陷入一個進步的高原期,遇到相同的狀況,因為自己對這件事情已經非常熟悉,可以依樣畫葫蘆,比照前例,可以做得又快又好,但對於事物原由的瞭解卻不見得透徹,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一旦稍有變化,很可能就無從下手。就是不知道know why,一個人的能力若一直停留於此,就只能負責例行公事,做著同樣層級的事,不能開創新局,若客觀環境改變,原有的能力不再適用,則勢必被淘汰或需要從頭學習一項新的能力,才得有生存的空間,一般基層員工習於聽命行事,凡事不求甚解,是最典型的代表。

「know how」的往上一個層次是「know why」,在職場上,唯有達到這個層次的能力,才有資格在一家公司擔任基層主管到中級主管的職位。要提升到 「know why」層次,必須要對於所從事的工作能夠有「深刻」的瞭解,唯有具備「思辨能力」能分析事理,有邏輯思考的能力與習慣,才有可能對於事物產生徹底且深刻的瞭解,能夠經由對事物深刻的瞭解,而且還能夠主動、自主地改善事物,具有這樣的能力才可稱之為「care why」。因此,一個人要從「know why」提升到「care why」,不僅要知道怎麼做,還要進一步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,掌握每一個運作背後的理由與前因後果之所在,因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找出當中缺陷的理由,改善的對策;如遇到變化的時候,也有適當因應的對策。

從「know why」到「融會貫通」,則是一個較高層次且難度較高的過程。能力要提升到「通」的階段,必須在同一個領域中,經歷過兩種以上不同型態的情境,能夠在兩者不同類型的情境中,能夠比較分析其間的異同,了解其間異同發生的理由,此後在面對此一行業中的其他新事物時,便能夠得心應手加以因應。一個人的能力若能提升至此,可稱之為「通」的境界。

舉例來說,你是玩具製造商,這個領域中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玩具,絨毛玩具,吹氣玩具,電動玩具,教育玩具,節慶玩具,…等等,而且同一類型玩具在不同地區的需求也會有差異。一個製造商必須有能力(會) 製造出能夠滿足某一地區需求的玩具,而且不只能夠,而是可以做到品質價格都能與競爭對手較量的程度,這個時候你已經不只是知道如何製造某種玩具,你也具備與競爭對手抗衡的能力(熟練),當你發現歐洲客戶與美國客戶對同樣產品,有不同需求,你可能發覺由於文化背景,歷史傳承,風尚,氣候….等等不同的理由造成不同的需求,你已經學習到為什麼由如此的異同,在此異同之間你有什麼對策,於是你開始達到「精」的程度,然後你又發現玩具的行業,推陳出新的習性,有些不死的品相有固定的需求,流行的品相每年都在變化,你又發現季節性的需求,在各地不一樣,於是你融會貫通之後,知道要生產何種產品,如何利用不同地區,不同淡旺季,不同品相以滿足生產規模;這種學習的過程就不是一個訓練可以加以概括,你必須有系統性地去瞭解地區,客戶屬性的差異,掌握其特質,而且必須了解行業的特性,發現其間的異同之處,如此就才能成功地經營新客戶,新的地區。

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,對於一件事物從「know what」到「know how」,再到「know why」,進而提升到「care why」、「融會貫通」,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,即使已經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,也還有其他更大、更多的領域等著去學習。而訓練就是要求在規範裡運作,不准逾越,藉以保持結果在預期的範圍中,但是,期望能力的提昇,是教育的範圍,有更多不同的條件必須具備,並非隨著時間的進展就能自然地提昇;必須體認到接受差異存在的理由,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提升到何種程度,是否會在中途便停止了?端視此人是否洞察到此一能力提升的過程與所需條件,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熱誠與耐心去學習。教育旨在啟發個人內在的潛能,培養思辨的能力,當一個人具備這些條件時,讓他擔任不同的角色時就是最好的教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d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