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後現代思潮中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,解嚴之後,可以看到每個人頭上都長了角,ㄧ副誰也不怕誰的模樣,電視名嘴講的口沫橫飛,call in節目充斥於各項媒體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,每個人嚴然成為世界中心,這種各說各話,百花爭放的年代,可以看到權威不再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好像沒有恆常的價值,變異快速時也讓人無所是從,這時,重要的能力是要會說,能表現自己的主張,更重要的是會聽,知道並了解對方的論點。在各種理論與思潮都有不一樣的面貌,重要的能力是會思辨,判別變化的趨勢,看清變化中哪些是不變的,變化的起因何在,本質何在,如此才能有正確的因應方案。
傳統的管理觀念和學說,基於對於外界環境不同的的假定,代表不同典範下不同的理論。首先是假定外界環境是不變的。影響企業經營的一些重要因素不會發生重大改變,只要效率提升,改進產品品質,即是達成管理任務。但是,如今,人口結構迥異於往昔,看明朝的章回小說所描述的生活內容,與看清末的紅頂商人的點點滴滴,差異不大,原因乃在於經濟活動的內容沒有變化,都是農業經濟活動的內涵。
但全球化的變因,讓生活習慣、技術水準、法令規章、競爭態勢等成為重要變因。傳統管理的特色假定,效率取決於機器設備、原料、資金、人力、土地等的有效運用,管理的主要對象乃針對有形因素來著眼。製造業就是此等考慮的最佳典範,管理的重點在於效率的提昇。再來,人乃是為了不仿礙設備的效率來考慮,居於次要與被動的地位,強調分工、紀律和標準程序,人類的生產力提升主要來自機器設備的大量生產力,經濟規模是成敗的決定因素。再假設變動是有跡可循的,環境改變經由過去改變的軌跡可以預測,然後可以即時因應。
基於上述下所延伸發展而形成各種管理的理論和做法,很自然地,有以下共同的特色:對基層員工強調分工與層級權威 ─ 泰勒的動作研究,讓分工達到效率,員工最重要的是具備熟練的操作技巧,不仿礙機械生產的速度;不要自作主張犯下錯誤,一切照章行事按表操課。對管理階層,講求計劃經營,目標管理,針對可預測的未來,由高層主管核定的營運計劃,構成組織內成員行動的依據。組織成員被要求不可任意變動,只要嚴格執行核定的計劃和預算。用精細的分工,科層制度的管理,嚴密監督和協調是管理階層的責任,為避免失控的狀態發生,管轄幅度的管控成為另外的管理。於是,為管理而管理,各種階層一再增加,而且層級愈高的主管,權威也愈大。第三,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規模經濟,需求大於供應的時代,決定勝敗的關鍵在於價格,台塑的大量生產,大量行銷正式典型的代表。追求標準化和大量化的經營方式,成為企業追求的標竿,不但形成工業社會的特色,也支配了企業的組織和管理方式。
然而,如今,我們所面臨的,乃是一個「不確定的」時代環境。這種「不確定」,主要是環境朝下面幾個方向發展:1989年始,共產主義解體,全球有20億人由計劃經濟加入市場經濟,再加上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經營環境。一方面,帶給企業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和彈性,但是另一方面,也要接受更多變化和適應能力的挑戰。競爭不再侷限於國內的環境,每個企業所要面臨都是國際化的競爭。再者,或許原來一個企業可以在國家疆界的保障下,享有本國市場的優勢,或獲有土地、人力或原物料方面的低廉供應。但是這種優勢條件,都將隨著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發展,而必須與競爭者共享。換言之,企業要求生存和發展,必須努力去學習一種能力,就是如何運用各地的比較優勢,創造出自己的競爭優勢。能力強的企業,全球是你的舞台,能力弱的單位,則面臨全球的壓力。
工業革命讓人類有體力的限制下解放出來,工業的產值現在遠大於農業產值。微處理器的發展讓人類有腦力的限制下解放出來,屬於資料處理的所有工作電腦都可以做得比人好。資訊技術--尤其是網路--的發展,讓人類由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下解放出來,不論你在何地在何時都可以掌控全球的運作。資訊由高位者龍斷已經不再,經濟活動是安排在競爭力最強的地方進行,過去因時空阻隔所發生的大量交易成本,現在可因連線而消除。這種時空狀況發生變化讓管理觀念也隨之改變。
當供給過剩時,競爭的本質已經不再是產品的品質與價格,一只一百元的手錶可能總利潤不多,一只一百萬的名錶可能業績更好。顧客不會再滿足千篇一律的產品,多樣化和個性化,時尚流行,品味成了訴求,而這些偏好也經常改變;成員也是後現代的人格,不接受的權威,要求自己自主,參與,成就感。他們所追求的,不僅是金錢報酬,個人價值的認同成了重要因素,他們已經不再忍受屈從於機器,一切按照標準程序的配角。
「不確定的時代」代表外在環境的激烈變化,於是管理典範也隨之轉移。往昔奉為圭臬的管理思維、組織架構、領導風格,都面臨改變。企業管理不再是追求單純「效率」和「產品品質」。
此時管理所追求乃是:
A.應變能力:不確定的時代代表較繁複的變化,代表必須有能力應變,才能處變不驚。以不變應萬變只有死路一條。
B.創新能力: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領風騷“一二”年,沒有永遠成功的廠家。只有永遠創新的產品。
C.學習能力:當典範轉移,知識的折舊就成了必然。在農業時代當一個人到了十八歲,可能已經學會了耕作的大部分技能,以後可能能力越來越好。顯然在目前這種「不確定的時代」,學習的能力成了生存的必備條件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d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